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开工的消息一出来,不少人都在讨论,这工程到底厉害在哪?为啥不用常见的筑坝方式,非要在山里头挖洞?今天就借着这个话题,好好聊聊这里头的门道。
先说这工程最特别的地方 —— 不筑大坝,照样能发电。咱们常见的水电站,大多是拦一条大坝,把水蓄起来,靠水位差推发电机。这种模式稳当,能防洪抗旱,但有个绕不开的问题,就是对地方生态影响不小,而且不是啥地形都能建。雅鲁藏布江这地段,河谷深、弯道急,想建传统大坝难上加难。
(传统的水电站)
工程师们想的招儿,是把 “截弯取直” 和 “隧洞引水” 凑到了一块儿。雅鲁藏布江大拐弯那儿,河道绕了个大圈,两点之间直线距离其实不远。工人师傅们就沿着这个直线,在山肚子里挖一条隧洞,把拐弯的江水 “拽” 过来走直线。这条隧洞不长,也就 30 到 50 公里,但藏在地下 2000 多米的落差里,相当于从华山山顶打洞到山脚,想想都觉得头皮发麻。
(对河流“截弯取直”的示意图,这展示了对地表河流的截流)
这么干的好处一眼就能看出来。江水不往地面上的新河道走,全在山里头的隧洞跑,外面瞅着跟没动工一样,草木该咋长还咋长。而且水流从 2000 米高处往下冲,那股劲儿可不小。工程师们在隧洞里分了 5 级发电站,让水流一级级往下落,每一级都能推动发电机转,一点能量都不浪费。这就好比从高处往下扔球,不是直接扔到底,而是在中途设几个平台,让球每碰一次平台都能带动机器,把势能榨得干干净净。
(隧洞设置了5级发电站,充分利用这2000米落差带来的势能)
但挖这么条隧洞,可不是挖排水沟那么简单。雅鲁藏布江流域的山,底下全是硬岩、断层,有时候还会冒出热水和高压气体。工人师傅们用的盾构机,得是能啃硬骨头的 “大家伙”,刀头硬度比一般隧洞施工用的高 3 倍,遇到断层就得马上注浆加固,一天最多往前挪 3 米。就这进度,30 公里的隧洞也得挖上五六年。
有人担心,这么大的工程,会不会伤着当地的生态?其实从设计的时候就考虑到了。隧洞进口选在河道转弯的上游,出口在下游,整个过程不截流、不蓄水,江水总量一点没少,只是换了条近路走。岸边的树林、水里的鱼群,该咋生活还咋生活。施工队还在周边设了 20 多个生态监测点,水温和水质天天测,一旦有变化马上调整施工节奏。
(引汉济渭工程就在秦岭打出一个输水的隧洞)
为啥非要费这么大劲在这儿建电站?看一组数据就明白了。这 2000 米的落差,每秒钟流过的江水能推动发电机发出相当于 3 个三峡电站的电力。这些电顺着特高压线路往南送,正好能补上广东、福建这些制造业大省的用电缺口。就拿粤港澳大湾区来说,以后工厂的机器、家里的空调,都可能用上这股来自高原的清洁能源。
周边国家也不用操心。工程全程不拦水,下游的水量和以前一样,不会影响到正常用水。咱们还特意在隧洞出口修了生态流量通道,保证下游的湿地和农田能喝到足够的水。这种 “不拦水、只借道” 的思路,在国际水利工程里都算新鲜事,既利用了资源,又守住了责任。
(我国最大隧洞引水电站已经投产)
现在工地上,钻爆机的轰鸣声在山谷里回荡,运渣车沿着盘山公路来回跑,隧洞里的灯光像一串长灯,在山肚子里延伸。再过几年,当第一度电从这里送出时,人们可能只会记得这是个发电站,但很少有人知道,山底下藏着多少工人师傅的汗水,藏着多少工程师的巧思。
这工程就像藏在高原里的一条能量隧道,一头连着雪山融水,一头连着万家灯火。它没在地表留下太多痕迹,却把大自然的馈赠,悄悄变成了推动发展的力量。
#AIGC热点大赛#
啥叫股票配资呢,配资平台查询,配资炒股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